close

轉介


    約30年前,服務於沿海鄉鎮醫療單位,這是當時此鄉鎮唯一可以就診的單位。


    當時才20多歲的自己,看著那些5-60歲來看診的病人總覺得他們很老,這些人如果現在還健在,大概都已8-90歲了。也許那個年代他們幾乎不是務農就是勞工,有很多是未受教育的,因此看來當然較為蒼老。


    面對這些人我們單位惟一的醫生-政府分發來的醫學院畢業公費生,領有醫師證照的合格醫師,他們總會很仔細地為其診治及解說。當年尚無全民健保,我們單位因為是公立的,收費便宜又有勞保公保漁保,亦無分科,所有科別都可就診,所以患者很多。


   很多患者來了幾次病情均未見好轉,或是醫師認為應到大醫院或其他專門科別再做檢查,常常都會開列轉介單給患者,請他們到別處就診,醫師會在轉介單上填列基本資料外,還會很詳細地寫上患者來此相關資料及一切就診情形,問患者的意願要到那間大醫院,或習慣到那家醫院去?就會為其轉介至該院,填完總很詳細提醒患者,你要再到大醫院,詳細檢查,去大醫院時要記得將這單子拿給醫師看,於是病人聽了似懂非懂地離開,但我們單位常常都會收到大醫院再回復給我們的轉介單,他們也都詳細記載著患者到他們院裡,做了那些檢查,結果如何?現在正在進行那些治療,正在用那些藥。


    這些從大醫院回復的轉介單,有的是郵件寄來的;有的是病人自行帶回給醫師的,有的就留在大院繼續治療有的還是會回來我們小單位,但有了醫院的檢查結果來配合,對患者就較能正確診治了。


    當時和很多位醫師共事,每一位醫師都是如此地將患者轉介去比自己更有益於他們診治的單位,他們當年一位醫師的醫療獎金是收入全額的80%,而其他所有醫療人員是20%。然從這些醫師的轉介中好像沒看到計較,他們在意的是對於轉出去的患者能否得到更好的診治,致於患者會流失,他們的收入會減少,好像從不介意,是不是他們沒有將獎金和流失出去的患者做連結?此時存在的可能只有--醫德。


    在這個年代的醫師,十個中有九個是如此,那一個不如此的,稱他異類,而此異類之因在於:因他來自大醫院,轉介多數是小單位轉大單位,很少大醫院轉小醫院的,所以可能沒轉介的習慣,此為良善異類。


    當時才20多歲的自己對於這樣也覺:理所當然,本該如此。


    然當一回首,才20多歲的自己和當年的那些同事轉眼怎都變成那些5-60歲來看診的病人時,怎麼情況也完全改觀?以前我衛生醫療院所的老同事多數退休,多位同事轉述,她們身體不適,前往開業專科院所看診,看錯科別,卻沒有一科的醫師是真誠地告訴她們真正可以診治他們的科別,讓她們從錯誤的這科吃了很多藥又看到那科,從那科看到錯科,每一個醫師都怕告訴患者真相,他們正確就診就會到其他科別去,不會再來我的診所了,代表著再也賺不到患者的錢了,於是就這樣折磨病人,讓她們吃了一堆不該吃的藥...受了不該受的身心折磨,接受了不該的診治,做了不該做的檢查,不只浪費患者時間.金錢,更是浪費全民的醫療資源。更有甚者,患者在他們的眼中,是不是只不過是金錢的代表?


    一眨眼怎麼現在竟變成醫師中,十個有九個是如此,那一個不如此的,稱他異類了?


    回首30年前,展望30年後,我無法想像,當我們年老,當我們自己需要就診時,


還有當年那些寫著轉介單,具有醫德的醫師來為我們看病嗎?


    我的腦海中只有出現30年前的畫面:當時才20多歲的自己,我的醫師同事正在寫著桌上紅色的轉介單,抄著不流利的台語,視病如親地對著患者一直講一直講,一直交待,一直交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qawz8487 的頭像
    zqawz8487

    蓮花坊手工皂

    zqawz84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