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534064
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
「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我念碩士班時,與指導教授一起探訪九二一地震的受災民眾,有一位民眾與我分享自己的心得,說出這句話。我在腫瘤科與安寧病房做研究的期間,也有病友與我分享,罹癌帶給他的心靈的富足與成長。
如果我在病人剛被診斷出罹患癌症的當下,或在地震發生之後告訴他們,「加油,你會成長的。」八成會被白眼看待。因為這些成長不是用說的就可以體會到的,在我的研究裡,有許多人就一直困在反芻思考這一關,無法接受與找到意義,因而無法體會到挫折帶來的成長。然而,如果我們真的花時間與反芻思考深談,試著體會挫折帶給自己的改變,可能會經歷以下的成長:
感受自己的力量
心理學家Tedeschi Calhoun 曾經用「脆弱但堅強」來形容這種微妙的感覺。我們必須承認,無論是在情緒上或現實上,我們的確遇到了一些困難,我們也不夠有能耐去處裡每一件事情,但是我們並不如自己想像中的脆弱。
即使處於挫折中、處於情緒波動中,我們依然努力地想要過好每一天,依然在反芻思考之中,努力找到解套的方法。
發現新的可能性
挫折可能會引導我們到一個新的方向,至於這個方向是好是壞,得試了才知道。
我有個朋友大學畢業之後為愛走天涯,隨著男友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工作,但是,在工作漸漸穩定之際,兩人卻分手了。她決定繼續留在當地生活。
我在一次旅行時順道去拜訪她,她帶著我到處走走看看,熱情地介紹她的朋友與我認識,我知道,她的生活已開啟了一個新的可能。我想,她當初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應該也是徬徨的。不過還是那句老話,試了才知道。
改變與他人的關係
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受到他人的鼓勵與幫忙,進而感到與他人的關係更緊密,是很好的心靈成長。
但是,在面對負向的人際關係時,例如受到傷害、背叛,也能夠讓我們得到成長嗎?如果你願意的話,是可以的。
人際關係的問題,多少可以連結到我與他人之間的界線不清楚,而界線不清又可以連結到不穩定的自我概念,當我微調了這樣的自我概念,在人際中掌控我所能掌控的、負起我該負的責任,這樣的關係,不是輕鬆許多嗎?這些人際之間的挫折,反而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楚自己,建立更健康與合適的人際關係。
改變人生的方向
當我們與反芻思考深談,可能會發現,原先我們所追求的大多都是表相,例如對於成功的追尋、對於愛情的渴望、對於人際的不滿,可能只是為了因應不穩定的自我概念,到頭來我們真正想要的,是心裡的安適與滿足。
而當我們了解這一點,才能夠真正無負擔地享受成功、愛情、人際所帶來的快樂,也可以承擔它們所帶來的挫折。
所以,我們看似還在做一樣的事,但方向其實已經不同了,快樂的感受變得真實了。
(摘自《反芻思考:揭開「負面情緒」的真面目,重拾面對困境的勇氣》,平安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李介文
現為臨床心理師,服務於精神科診所,專長為兒童與成人臨床心理學、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評估、老年憂鬱症之評估與心理治療。也進行特殊診療,如:重大傷病(如癌症、車禍)之心理創傷之調適與復原、分手後之心理調適與成長。工作上除了以心理學知識幫助個案解決問題外,生活中也致力於讓大眾更認識心理學,用心理學讓生活更美麗。
,「我媽捨不得我吃苦,所以我不懂得吃苦,我不懂得吃苦,我吃了一輩子苦」。
洪蘭∕感恩與吃苦
前幾天我跟幾位師鐸獎的老師聚餐,我問哪一個項目是她們認為最難教的?是現在最需要加強的?她們異口同聲說「感恩」。她們說,現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所以不會珍惜,東西有一點不滿意就丟掉,不考慮物力艱難。他們對別人的服務也是如此,全世界都要讓他們。我想起長榮航空無預警罷工,使原本二小時直飛可到的地方,轉機、等機弄到八、九個小時還在飛機上,到了目的地精疲力倦,哪裡都不想玩了。可嘆人都是在失去了以後,才懂得感恩。
其實人生挫折是常態,順利才是意外,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一輩子不會得憂鬱症。很不幸的是,我們通常不會這樣想,總覺得順利是本分,有一點不滿意便上街去遊行罷工。
這裡有一點大腦的原因,大腦的資源不夠,別人對我們好常被忘記,但是別人對我們不好須牢記在心,以免送命;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快樂是比較值,不是絕對值:有一個實驗是猴子每按十次桿就會有一顆葡萄乾掉下來吃,這時牠大腦會分泌十個單位的多巴胺(這是正向的神經傳導物質,帶給我們愉悅的感覺,吸毒、性交高潮都跟它有關),幾次以後,突然之間,掉了二顆葡萄乾下來,這時猴子大喜,牠腦中大量分泌多巴胺,當兩顆葡萄乾持續好幾次後,牠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開始減少,回復到只有一顆左右時的濃度,這時實驗者改為只給牠一顆,牠很失望,大腦多巴胺的分泌連一開始的十個單位都不到,雖然牠還是有一顆可吃。
也就是說,昨天的意外驚喜會變成今天的理所當然,最後會變成你欠我的不滿足(unexpected pleasure yesterday become entitled today, and not enough tomorrow)。大腦使人不感恩,把現在的順利當作永久。
我朋友每天早上替孩子把制服、襪子排好在床上,使孩子起床只要依序套上即可出門。有一天早上,電話鈴響,她襪子未及放,便去接電話,結果孩子怒氣沖沖質問她:我的襪子呢?你為什麼沒有替我放好?她握著電話筒驚訝得說不出話來,起床穿衣服是孩子的事,做母親的是心疼孩子睡不夠,替他準備好衣物,使他可以多睡幾分鐘。想不到這個殷勤變成了媽媽的責任,一旦沒有做,便受到斥責。她從此不再替孩子節省時間。其實,時間的安排也是成長的功課之一,父母不可以替孩子做太多。
因此感恩需要不斷被提醒,許多宗教團體如基督教在吃飯前要禱告感謝上天賜飯,佛教徒也要唱供養偈。感恩之心不容易教,心態的改變必須是先有體驗,再有感動,有了感動才能有改變。切記不可讓應感恩之事變成理所當然。
西諺「因為哭泣過,歡笑才格外珍貴」,人必須先匱乏,才會感恩。現在暑假到了,父母不妨讓孩子離家去克難營體驗一下沒有爸媽伺候的生活,不要怕孩子吃苦,他們需要體驗一下苦才會感恩,將來才不會吃苦。有個遊民說得好,「我媽捨不得我吃苦,所以我不懂得吃苦,我不懂得吃苦,我吃了一輩子苦」。(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文/吳娟瑜
被分手的一方,正百思不解或哭哭啼啼的時刻,往往會聽到安慰的話語:「下一個會更好啦!」
下一個會更好?
確實,有不少人都還沒有平復失戀的傷心,又迅速地掉進另一段感情漩渦,結果一直在「不對的自己」和「不對的人」中,進行「不對的愛情關係」。
失戀後的三項功課
若要避免重蹈覆轍,需學習三項功課:
一、「學到」比「得到」更有意義
聽過不少個案,和初戀的對象結婚卻懊悔不已。有位女性朋友說:「是他追我,我就傻傻地跟著走,在這段感情裡,我被呵護、被疼惜,但也因此失去了自己。」原來,她因為從「一」而「終」,直到四十多歲幡然回顧,才望見了毫無成長的自己。
想來,感情來點豐富的波折,生命來點有趣的風景,也是一番讓人成長的歷練;所以,失戀的人,最終還是會回頭感謝分手的「滋養」,明白人生有得有失,在一段關係裡,「學到」比「得到」更有意義。
二、分手的念頭早已存在
失戀者重新回顧失戀的歷程,往往定著在被告知分手的那一刻,其實,「分手」更早即已發生了。當對方的腦海中浮現「分手」的念頭時,分手已成定局,剩下的只是如何找到分手的時機、方式,和理由。
提分手的人,多半帶著複雜的情緒:眼前的人不至於多差,否則當時不會愛上他/她;但相處造成的磨擦,讓雙方已經回不去了。於是,往往在某一個爭吵的觸發點出現時,「我們分手吧!」就衝口而出了,而被分手的人,卻往往以為是當下的事件,造成分手事實。
事後,若能試著理解村上春樹說過的,「你沒走過悲傷,你就沒有從悲傷走出來。」好好痛哭、省思一番,或許就能明白,對方早已決定分手,只是我們遺漏了蛛絲馬跡而已。
三、勇敢去問個所以然
許多愛情的結束,常是一方告知,一方無知。儘管一方急於脫身,另一方難分難捨,走的人多少帶著歉意,不想分手的人則是帶著淚痕。
成熟的分手,需要雙方好好談妥。台大社會系教授孫中興在《學著,好好分》一書中就寫到:「在決定結束一段感情的時候,明確表達意願並且尊重對方的想法,是不可以漏掉的第一步。」
由於我們的家庭與學校教育,較少進行「分」的學習,包括感情的「分手」、關係的「分裂」,以及死亡的「分離」,因此面對「分」的局面,多數人往往不知如何是好,因而衍生誤會或情殺事件。
所以,兩個人若能坐下來好好地談開來,這會是最美好的分手過程,不再討愛,只要理解;不再怨懟,只有感謝。
拆除未爆彈
孫中興教授提醒:「如果你從來不想,從來就憋著,當做沒那回事,轉過身去追下一個人,談下一段戀愛,有一天,你會有一個大崩潰。」所謂的「大崩潰」,是指潛藏在內裡很深的傷。當初離去的人說走就走,讓我們心痛,如果傷疤尚未癒合時,就快速接受下一個戀人,日後傷口可能一觸即發。
是的,失戀了,就要練習心平氣和地和對方聊一聊。若自己的心情還沒準備好,可以先和心理諮商師、輔導老師等進行對話,把自己調整好,才有機會聽到真心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