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1100235.JPG

1051111曰(週五)上午8.3011.30舉辦護唇膏等化粧品等製作研習課程(免費)

護唇膏課程表

時間

課程

1111(週五)

上午8.30-11.30

一、護唇膏

二、護膚膏(餅)按摩餅

三、明月千里寄相思

P1100237.JPG

P1100243.JPG

P1100242.JPG

P1100255.JPG

P1100258.JPG

P1100238.JPG

明月千里寄相思賞析

 

夜色茫茫罩四周 天邊新月如鉤

 

第一句勾畫大背景,第二句特寫月亮,最普通的「由景見情」的起興,定下全曲基調。現在很多作者連這樣初級的技法都不懂,大概中學沒有教好。如果你也不會,不要緊,現在開始留心琢磨,很快就會。

 

吳鶯音唱「茫茫」有些ㄤ、ㄥ不分,而有味;其他有些版本如張鳳鳳咬字太清楚,「茫茫」唱得標準反而無味,是知咬字有時要看情況,故意模糊一些,蓋此處所要傳達的,原本就是茫茫濛濛。

 

「邊」字略拉長、頓挫,吳鶯音原唱「天邊、的新月如鉤」,文本裡沒寫「的」,在此可算襯字,是為了轉折順暢而加的。可以注意到吳鶯音那個「的」字很模糊,這是對的,此等襯字原不須唱得清楚;張鳳鳳版卻把這個「的」有些強調地唱了出來,這就失了原意與原味,也和第二段不對稱了。

 

回憶往事恍如夢 重尋夢境何處求

 

三句見出感觸,四句交代盼望,順流而下地完成一小段起承轉合。「恍如夢」接「重尋夢境」也算一種頂真句法,讓前後句連繫更緊密,讀來印象也更深。「夢」ㄥ韻、「求」ㄡ韻,不同韻但相近;本來單數句即可押可不押,此處唱來也似押非押,這樣,韻律就在鬆緊之間。這是很可借鑒的技法。

 

旋律上,「恍如夢」拔高、再頓挫,「何處求」壓低、再揚起。很常見的曲式,但請注意它和詞意遞進的關係,更要注意吳鶯音的唱法。吳鶯音一唱「恍」,感覺就是急迫地張開了一整片惆悵──試想:在夜晚安靜的場合,偶爾觸景生情,往事紛紛襲上心頭──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吳鶯音這一「恍」,就「恍」出了那個襲上心頭的「襲」字,那樣的趨急,又不至慌亂,而能接「重尋夢境」沉凝回來,再「何處求」收尾。吳鶯音晚年現場演唱的版本,「恍如夢」的感覺不如原來那般急迫,而多了一些看開後的無怨,這是年長後合理而感人的轉變。

 

詞意的走向、旋律的起伏、歌手的演繹、常見的心理,完全一致。

 

如此說來,「恍如夢」似乎甚難詮釋;但如果你有類似的經驗,就很好唱。悟性不足、或過度在意美聲的歌手,便只能按譜把詞唱出來了。

 

人隔千里路悠悠 未曾遙問心已愁

 

一二三四句是一小段起承轉合,一二三四行是一大段起承轉合。這兩句是第二小段的起、承,也是第一大段的轉,轉到想念的人、自己的愁。

 

這兩句的旋律、情感都比較平板,到「心已愁」才轉急加強,是為後面的結尾鋪墊。表現的難度、所需的力度皆小於之前,這樣,唱者與聽者都能調劑心情與氣力。

 

請明月代問候 思念的人兒淚常流

 

    沒有具體的動作,月亮也不能幫你問候人,但是「請代問候」的動作完成了,效果也達到了。動作就是把這句唱出來,效果就是我們聽到了。一番心情的宣洩與寄託,就在歌手與聽眾的互相感應之中進行,人於是與其他人分享了同樣的悲哀,而得到寬解。

 

好高段的筆法。不知要怎麼學。以後碰到同類的詞,加強注意。

 

「問候」是這段最要用力的地方了。吳鶯音在此確實著了力,「問」字拔尖起來,就像仰頭猛望向明月。但也不拔得過猛,沒扭斷脖子,角度、力度恰恰好。

 

結尾「思念的人兒淚常流」,洩了氣,失了望,又綿綿不絕如縷,餘韻不盡。將悲苦之事相對平靜地道出,正是古典的美感與風格。

 

第一大段唱完,過門,間奏,琴音舒緩,笛聲清寒。這段間奏是孤寂淒清的,但又是陪伴的:你聽著會感覺到它真在陪伴著你,又會想像幾十年前、哪個地方的人也在小房間裡,聽收音機或唱盤放著它。是知優秀的間奏,要能更加遞進歌曲的情調。

 

月色朦朦夜未盡 周遭寂寞寧靜

 

前段夜、月,後段月、夜,令人想起《春江花月夜》往復變換排列的交織筆法。在所舉名物數量不多時,這樣變換一下排列,對作者而言,很能引領思路,對稱地把詞繼續編下去;在觀者聽來,也能有些變化又不變太多。

 

對稱,除了「先夜後月」與「先月後夜」,還有畫面的移動。前段「天邊新月如鉤」是特寫高處的月亮,本段「周遭寂寞寧靜」則放低,低到你的周圍──你這個聽眾的現下的周圍。

 

「周遭寂寞寧靜」是全詞裡我最喜歡的一句。它看來也平常,但聽來就是好。人在聽歌手或機器唱這一句的時候,周遭就不是沒有聲音的了,然而「鳥鳴山更幽」。吳鶯音的歌聲完美地達到了這個效果;徐小鳳則雖低沉,卻不寂寞也不寧靜,因為時代和人生經歷是躁動的吧。

 

桌上寒燈光不明 伴我獨坐苦孤零

 

如前段「恍如夢」,這裡「光不明」情緒也是「襲上心頭」般急迫。桌上寒燈光不明,是幽黯的;吳鶯音唱「光不明」卻拔高、激越,為什麼?對比。──人心懷絕望,desperate,而看到桌上寒燈這樣更令人沮喪的景象時,會不會發一下神經,強烈地不滿,想要衝破什麼?

 

吳鶯音表現了這種悸動,又不過度。差一點就要過度了。她晚年唱到這裡,對聲音的掌握雖不及早年,但我們更可以明顯聽出她的強調。其他歌手無一能抓到這個心理,只隨旋律的提高而提高,或者把「光不明」唱得低沉,與歌詞一樣幽黯,這對比就沒有了。換句話說,吳鶯音從「光不明」到「苦孤零」,表現的是從躁鬱到憂鬱;其他歌手則或一路憂鬱到底,或者根本沒有憂鬱,只有對憂鬱的浪漫化想像。

 

這給我們一個啟示:不但要考究歌詞,還要考究歌詞的主人公,也就是唱歌的你。吳鶯音能一唱就紅,一躍而登歌后,其來有自啊。

 

人隔千里無音訊 欲待遙問終無憑

 

訊ㄣ韻,憑ㄧㄥ韻(我個人把ㄥ韻再分為ㄥ、ㄨㄥ、ㄩㄥ韻和ㄧㄥ韻兩部),一仍前段之似押非押。這兩句章法、技法同前段,文字也重複,而從「未曾遙問」到「欲待遙問」,同一回事的兩個方面。這樣作詞,不易出彩,但是很容易,適合情意單純的題目。

 

請明月代傳信 寄我片紙兒慰離情

 

上段「問候」拔高,這段「傳信」雖也高,但吳鶯音歌聲給我的感覺,卻不是仰頭的,而是平著頭甚至低頭的,和後句的寫信、寄信呼應。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這個感覺。

 

同前段,「寄我片紙兒」沒有寫信也沒有寄,甚至沒有紙,但傳信的目的達到了。不是傳給那個遠方的誰,而是對其他人傳出、分享這個心情。這個意念,或者說這種詮釋方式,倒是鄧麗君、蔡琴等許多歌手都有作到的,尤其在現場演唱的場合,歌手的意念本來就是與大家分享這首老歌。這又是流行曲歷久常見的,本意之外的衍生意義了。

 

中式歌曲唱到最後常常感覺像沒有唱完,這首歌也是,唱的部份沒有完結的感覺,而是鋼琴再一個過門才由橫笛三個音符來收尾。現在寫流行歌的好像都不用這種曲式了,我當請教名家,問這類曲式有什麼講究、什麼淵源、什麼意義,於今又還能有什麼用場。

 

資料來源:http://youtien.pixnet.net/blog/post/25740514-%E3%80%88%E6%98%8E%E6%9C%88%E5%8D%83%E9%87%8C%E5%AF%84%E7%9B%B8%E6%80%9D%E3%80%89%E8%B3%9E%E6%9E%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qawz84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